物业保洁

国家动线类事业编岗位或“退出编制体系”铁饭碗“不铁了”

发布时间:2025-08-26 05:06:27   来源:米乐体育app官网下载    阅读:次 文章标签:

  去年年底,我一个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大学同学突然发信息问我:听说单位要进行岗位优化,有些岗位要退出编制了,我这个信息管理岗会不会受影响?我当时没太在意,只是随口安慰了几句。没想到三个月后,他又联系我:真的要变了,单位通知说信息管理岗将逐步实行社会化用工,今年新招的都不进编了。

  这个消息让我认识到,事业单位编制改革已经从文件走向了实际操作层面。近期,多地事业单位开始推进岗位优化调整工作,一些长期被视为铁饭碗的岗位面临退出编制体系的可能。这一变化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5年3月发布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事业单位约31.8万个,从业人员约4200万人,其中在编人员约1860万人。庞大的事业单位队伍在教育、医疗、科研、文化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公共服务需求变化,事业单位改革逐步深入。2025年初,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优化事业单位人员结构,对部分岗位实行社会化、市场化用工,推动事业单位瘦身健体。

  根据有关的资料和多地实践,目前主要有六类事业单位岗位面临退出编制体系的可能:

  第一类:信息技术与维护岗位。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专业化分工的深入,事业单位内部的信息管理与维护工作日益复杂,对专业性要求慢慢的升高。据人社部2025年4月的统计数据,全国事业单位信息技术岗位约占编制总数的3.8%,但其中超过65%的岗位工作内容与社会专业化服务高度重合。

  以浙江省为例,2025年上半年已有28%的事业单位将信息系统维护工作外包给专业公司,相关岗位编制减少约35%。一位事业单位信息中心负责这个的人说:将这类工作交给专业团队,不仅提高了效率,也节约了人力成本。

  第二类:后勤服务与保障岗位。包括食堂、保洁、安保、绿化、维修等服务保障类岗位。这类岗位与单位的核心业务关联度较低,市场上有成熟的专业化服务可以替代。据教育部2025年2月的数据,全国高校后勤服务岗位约占编制总数的12%,而采用社会化服务的比例已达到78%。

  北京市2025年发布的《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实施方案》显示,全市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率将在2025年底前达到95%以上。一位大型医院的后勤主管透露:医院保洁、安保等岗位已全部实行社会化用工,有关人员由专业公司管理,服务的品质反而提高了。

  第三类:辅助性行政管理岗位。如档案管理、会议服务、接待、文秘等辅助性行政工作岗位。这类岗位虽然为单位运转提供支持,但不直接涉及公共服务职能,可通过优化整合减少编制使用。人社部2025年的抽样调查显示,事业单位辅助性行政岗位平均占编制总数的8.5%,工作量饱和度仅为65%。

  山东省2025年上半年的改革试点显示,通过整合优化,辅助性行政岗位减少了约25%,相关工作由剩余人员通过工作流程再造和信息化手段高效完成。一位参与改革的单位负责这个的人说:通过岗位整合和信息化建设,单位运转效率不降反增。

  第四类:临床辅助与技术上的支持岗位。医疗卫生机构中的部分检验、影像、康复等辅助岗位,以及医院药房、设备维护等技术上的支持岗位。据国家卫健委2025年5月发布的《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配置报告》,这类岗位约占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总数的15%,但工作内容专业化程度高,市场化服务成熟度高。

  广东省2025年3月发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该省已有42%的公立医院将部分检验、影像等辅助科室实行社会化运营,有关人员由专业医疗服务企业管理。一位三甲医院院长表示:将部分辅助科室社会化后,既提高了服务效率,又让医院能够更集中精力发展核心诊疗业务。

  第五类:非教学科研岗位。高校、科研院所中的部分实验室管理、设备维护、资料管理等非直接从事教学科研的岗位。教育部2025年1月的统计显示,高校非教学科研岗位平均占编制总数的22%,其中约40%的工作内容可由社会化服务替代。

  上海市2025年启动的高校岗位优化试点,计划三年内将非教学科研岗位编制减少30%,通过购买服务方式解决相关工作需求。一位参与试点的高校人事处负责这个的人说: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有限的编制资源更多地用于吸引优秀教师和研究人员。

  第六类:市场之间的竞争类文化体育岗位。文化、体育等领域中与市场之间的竞争紧密相关的岗位,如演出团体、体育训练等。据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4月发布的数据,全国艺术表演团体约1.2万个,其中事业编制团体约占60%,但市场化运营比例不到30%。

  江苏省2025年上半年的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已将38家艺术表演团体转为企业化运营,有关人员通过协议、合同等方式管理。一位从事文化管理工作的的人说:文艺表演等领域本就有很强的市场属性,企业化运营有利于激发活力和创造力。

  这些岗位退出编制体系后,将采取何种用工方式?根据多地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社会化外包模式。将相关工作整体外包给专业公司,由专业公司负责人员管理和服务提供。据人社部2025年的统计,这是目前最普遍的替代模式,约占退出编制岗位的45%。

  聘用制模式。单位直接与个人签订劳动合同,按照市场化方式管理和考核。据统计,约35%的退出编制岗位采用这种模式,大多分布在在专业方面技术要求较高的岗位。

  协议用工模式。通过签订服务协议等方式,灵活使用相关人才。这种模式大多数都用在文化、体育等特殊领域,约占退出编制岗位的15%。

  企业化运营模式。将相关业务整体转制为企业,员工身份随之转变为企业员工。这种模式一般适用于具有较强市场竞争性的领域,约占退出编制岗位的5%。

  这些变化引发了许多人的担忧:岗位退出编制后,工作稳定性和福利待遇会不会下降?针对这一问题,人社部2025年6月发布的《关于深化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白准确地提出,要建立健全与编制人员同工同酬的工资分配制度,保障非编制人员的合法权益。

  多地实践也表明,岗位退出编制并不必然导致待遇下降。以湖北省为例,2025年上半年推行的同岗同酬改革,对退出编制的岗位实行市场化薪酬,有的岗位工资水平甚至高于编制内人员。一位已从编制内转为合同制的医院检验科技术人员表示:虽然没有编制了,但工资反而比以前高了,而且有更多职业发展空间。

  从更深层次看,事业单位岗位优化是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推动部分岗位退出编制体系,一方面能够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也能释放编制资源,用于加强核心业务岗位和紧缺人才引进。

  对于在编人员而言,岗位调整并非单纯的减法,而是资源配置的再优化。据人社部2025年5月的数据,全国事业单位在编人员中,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核心岗位人员占比仅为68%,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通过岗位优化调整,能大大的提升核心岗位的比例,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对于担心受一定的影响的在编人员,有关政策也提供了多种选择:能参加竞聘继续留在核心岗位;可接受培训转岗到别的核心岗位;也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转为聘用制或协议用工,继续在原岗位工作。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全国约有12万名事业单位在编人员通过转岗培训,成功转入核心业务岗位。

  从就业市场角度看,事业单位改革也为社会专业人才提供了更多机会。过去,许多专业性强的岗位因受编制限制,难以引进高层次人才。岗位退出编制后,用人单位可以更灵活地引进和使用人才,薪酬也更具竞争力。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国事业单位通过市场化方式新招聘的专业人才约15.8万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占比达到43%。

  首先,要调整就业心态,摒弃唯编制论。随着改革深入,编制的价值和意义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不再是评价一份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我们更应关注岗位的发展前途、薪酬水平、工作环境等综合因素。

  其次,加强核心能力建设。无论编制内外,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永远是职场竞争的核心资本。特别是在核心业务岗位,专业能力往往比编制身份更重要。

  第三,拓宽就业视野。除了传统事业单位,社会专业服务机构、非公有制企业等也提供了大量优质就业机会。据人社部2025年的就业数据,社会专业服务领域平均薪酬已超过部分事业单位同类岗位。

  对于已在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建议关注自身岗位性质,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如果所在岗位属于可能退出编制的类型,可优先考虑通过学习培训提高个人的核心业务能力,为可能的岗位调整做准备。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同学,他最终选择了接受培训,转岗到了单位的核心业务部门。他告诉我:虽然工作内容变了,挑战也大了,但反而感觉更有价值感和成就感。这或许正是事业单位改革的意义所在——通过资源优化配置,让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事业单位编制改革是大势所趋,它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面对变化,与其焦虑观望,不如积极应对,在新的就业环境中找到符合自己的位置和发展路径。

  你对事业单位编制改革有什么看法?如果你是相关岗位的从业者,你会怎么样应对这一变化?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和经历。

上一篇:探访黄土地上的“小巨人” ←

下一篇:2025年阜阳亓盛城市运营处理有限公司揭露招聘劳务差遣作业人员7名公告 →